近日,内三科与介入科合作,成功进行两例血管通路的介入治疗,手术顺利,达到预期效果。
病例一:患者 男 57岁,血液透析4年余,2年前因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肿胀手,在外院检查发现左侧锁骨下静脉狭窄,予支架植入后肿胀手渐好转,1月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表现,左侧肢体肿胀明显,透析通路血流量下降,不能够满足透析要求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入我科后经介入造影后发现原支架内狭窄,予Codis 8mm*10cm介入球囊扩张满意,手术成功,血流量恢复,术后2周肿胀消失。
病例二:患者 女 55岁,血液透析2年,2周前右前臂动静脉内瘘颤音减弱,透析血流量下降,彩超提示内瘘口流出道血栓形成、局部狭窄明显,入院后经尿激酶溶栓、抗凝等治疗,改善不明显,此时如按原来方案,需要内瘘切开取栓、重新进行血管吻合建立内瘘,另需要再次置入临时导管进行通路的过渡,增加患者痛苦。经科室讨论后决定行动静脉内瘘介入治疗,经动静脉内瘘流出道置入5F血管鞘,造影显示内瘘口及流出道较广泛狭窄,置入Codis 4mm*10cm球囊后分段扩张,扩张满意,手术顺利,术后即刻内瘘震颤明显,透析中血流量满意。
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“生命线”,是患者延续生命的希望,建立血管通路的目的是使其能与体外血液透析装置持续、可重复性的连接,包括中心静脉导管、自体动静脉内瘘、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等技术,血管通路的狭窄及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并发症,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处理,可导致内瘘失功,不得已需再次建立其他血管通路,但往往因患者血管条件或者血管资源有限,从而造成通路耗竭,危及患者生命。
内三科(肾脏、血液透析中心、内分泌)自成立以来在医院领导的关心、支持下,全体医务人员协同合作,完成各种常规及复杂动静脉内瘘手术近百例,成熟开展经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、肾脏穿刺活检术等各种手术及操作,有力促进学科发展,此次介入技术在血管通路并发症处理中的应用,标志着我科血管通路技术再上新台阶,为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“生命线”提供用力保障,惠及广大肾友。
内三科病区:内科医技楼6楼 门诊:门诊楼3楼 血液透析中心:内科医技楼5楼
科主任:汪建林 周一、三、五上午门诊 联系电话:15256459777
微信公众号
视频号
版权所有:安徽省霍山县医院
电话:工作时间段:5174997 非工作时间段:5175295
地址: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迎驾大道206号
皖ICP备19013379号-1
皖公网安备34152502000144号
技术支持:霍山新思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